宝博娱乐
澳洲大陆老早就和别的大陆说拜拜了,独自美丽了这么多年,自然也养育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动物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袋类动物,比如咱们熟悉的袋鼠、树袋熊、袋狼啥的。它们身上都有个育儿袋,小宝宝可以在里面吃奶、睡觉,简直就是移动的婴儿房!这样一来,袋鼠妈妈们走到哪,就把娃带到哪,再也不用担心娃会“自由落体”了,比那些抱着娃的灵长类动物安全多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袋类动物也基本上都是吃素的,这一点倒是和其他大陆上的动物们保持一致。为啥呢?因为大自然中最不缺的就是植物,能量杠杠的!食草动物离植物最近,当然能获得最多的能量,养活一大堆兄弟姐妹啦!可是自从几百年前欧洲人踏上了澳洲大陆,澳洲的有袋类动物,特别是那些肉食动物,就开始了“团灭”模式,就连袋狼也难逃厄运。现在混得最好的要数袋鼠家族了,不仅种类多,数量也多。其他的有袋类动物就没那么幸运了,在人类对环境的“改造”下,数量越来越少,真是令人惋惜啊!
袋熊这种有袋类动物也挺特别的,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气候宜人的森林、丘陵和海岸地带,喜欢找个舒服的地方挖个洞,宅在里面。它们体型和四肢有点像熊,所以被叫做袋熊,但人家其实是袋鼠目的,妥妥的食草动物!一只成年袋熊体重能达到惊人的35公斤,脑袋有点扁,鼻子也比较短。它们的腿短而有力,非常擅长挖洞,身长大约1米,尾巴也很短。别看它们平时行动缓慢,但遇到危险时,逃跑速度能飙到每小时40公里,而且能持续90秒,迅速返回洞穴,甩掉天敌不在话下。
总的来说,哺乳动物中的食草动物攻击力普遍不如肉食动物。肉食动物的眼睛长在前面,能够形成立体视觉,精确判断猎物距离,更容易捕猎成功。而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两边,无法形成立体视觉,对距离的判断能力较差。因此,食草动物的攻击“武器”都长在脑袋上,比如长长的牙齿、锋利的角等等,攻击力比较有限。即使像驴、马这类可以用后腿攻击的动物,由于视觉限制,攻击效果也大打折扣。
食草动物的优势在于食物来源丰富,只要有地、有水、有阳光,植物就能茁壮成长,养活一大批食草动物。面对如此丰富的食物,食草动物也进化出了强大的繁殖能力,它们的数量也为肉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。并不是食草动物不想进化出强大的攻击力,而是那些体型较小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肉食动物捕获,导致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更容易存活下来,并将这种基因遗传下去。如果突然出现一种攻击力超强的食草动物,由于数量有限,肉食动物可能会选择避开它们,它们的基因也难以传递下去。
凭借着体型优势,不少食草动物也活得有声有色。虽然免不了被捕食,但相对于其他物种,它们的数量仍然占据优势,仅靠肉食动物的捕食,很难导致它们灭绝。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还是环境变化。袋熊也不擅长攻击,它们通常采用“引诱战术”,将天敌引入自己的洞穴,然后迅速将洞口封住,将天敌活埋,自己则从其他出口逃生。
但袋熊还有一个独门绝技——用屁股攻击!与其他用角或蹄子攻击的哺乳动物不同,袋熊没有尾巴,避免了被天敌抓住的风险。它们的臀部皮下有一层坚硬的软骨层,使得臀部比其他动物更加坚硬。当小型天敌追赶袋熊时,袋熊会迅速躲进洞穴,将屁股堵在洞口。这时,袋熊的屁股就像一个充气的球,比猎食动物张开的嘴巴还要大,让猎食者无从下口,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方式。
这种防御方式还带有攻击属性。食草动物四肢着地行走,脊椎平行于地面,趴下时腹部可以贴着地面,但臀部是弧形的,因此臀部和洞穴顶部之间存在一定空隙。当小型猎食动物将头探入洞穴,到达袋熊屁股上方时,袋熊会迅速站起来,向上移动臀部。袋熊的臀部非常坚硬,在突然的撞击下,一些小型猎食动物的头部会被卡在洞穴顶部,甚至会被砸碎,有些甚至会因此丧命。人们经常在袋熊洞穴附近发现狐狸和野狗的碎骨。
因此,袋熊获得了“裂颅者”的称号。这样一个威武的称号配上它们蠢萌的外表,真是让人忍俊不禁。此外,袋熊还有其他有趣的地方。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不同,袋熊幼崽在母亲腹下时头朝后,因此经常会受到母亲粪便的“洗礼”。更有趣的是,袋熊的粪便是自然界中唯一的立方体粪便,这是由它们独特的肠道结构造成的。